欢 迎 光 临
's BLog
这就是我
最新公告
站点日历
最新日志
最新回复
最新留言
 日志搜索

友情链接
其他信息
·寻找隐形冠军系列报道之十八 太极上市,脱胎换骨     -|liurm 发表于 2010/4/28 17:09:00

寻找隐形冠军系列报道之十八

 

3月12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7.25亿元。作为一家87年就创业的公司,太极在其23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2次转型、15年漫长的“企事不分”的纠结,4年艰难的股份制改造,8年处心积虑的上市筹划。如今终于彻底摆脱诸多羁绊,完美上市!我们本期《寻找隐形冠军》聚焦太极,因为它是中国IT业界一个值得仔细研读的双重样本:既是脱胎于研究院所的国有企业成功转型上市的典型样本,又是由硬件商到集成商再到IT服务商成功嬗变的典型样本。

太极上市 脱胎换骨

本报记者  凡晓芝

 

在太极总裁刘淮松的脸上,记者看到的是一脸倦容。3月12日太极上市之后,刘淮松和太极各业务线负责人一直忙着对太极重要客户和合作伙伴一对一地做深度的拜访,这是太极表达感恩的方式。

 

而最早,太极是计划4月15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做一个1000人规模的庆祝酒会,费用预留了,拟邀请的重要嘉宾也定了,所有的筹划都做好了。“后来我们还是决定把它取消!”刘淮松说,“上市对太极来说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太极面对的一个新的创业机会,我们应该有再创业的心态。”

 

作为一家87年就创业的公司,太极在其23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2次转型、15年漫长的“企事不分”的纠结,4年艰难的股份制改造,8年呕心沥血的上市筹划。如今终于彻底摆脱诸多羁绊,完美上市!太极公司太应该疯狂一下、放纵一下、宣泄一下。但是记者在太极位于北京北四环的办公区内,连一个庆祝上市的横幅都没有。

 

刘淮松说,“太极上市,我只兴奋了一天。” 太极股票上市当天,股价从29元上升到62块钱,涨了114%。“那一时刻令人激动!毕竟太极跟资本市场接轨了,而且太极还得到了很多投资人的追捧。”太极原计划募集资金2.8亿,最终募集资金达到7.25亿元。

 

上市当晚,刘淮松喝了很多酒,酒中滋味可谓百感交集。

 

完美上市 

“太极上市募集资金7.25亿元,加上自有资金3亿元,我们现在手里握着10亿元现金。而且,我们还积累了如此多的资源,太极的能量还没有释放,我们的爆发力才刚刚显现。”刘淮松从未如此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对太极发展的踌躇满志。

 

“如果没有十五所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全力支持,不可能有今天的太极;如果没有股份制改革,也不会有今天的太极。”刘淮松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专访时,如此感慨。1987年,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

划(太极计划),依托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由原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命名并主导创建了太极计算机公司,其重要的定位就是科研成果市场化,“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太极公司成立之初就推出了“太极2000超小型机系统”,一举打破我国小型机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市场份额连续6年稳居榜首。

 

“这是太极辉煌的十年,这些辉煌是建立在十五所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的。”刘淮松对孕育了太极公司的母体十五所充满感恩。太极在创立后的10余年时间里,在机制上一直是“政企不分”,十五所所长、公司总经理都是一人担当。这样的机制,使得太极从母体获得了丰富的滋养,但是也逐渐成为一些牵绊。

 

而1998年前后,太极的竞争对手联想、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企业先后完成了股份改制,这使太极在体制上与竞争对手有了差距。太极开始筹划改制。2000年下半年开始,太极经历了资产剥离、人员分流、中介机构进场审计与评估,外部股东选择与谈判,审计评估确认、股权管理方案批复和股份公司设立报批等艰难的改制过程。到2002年9月,太极正式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形成了目前十五所控股,104位自然人持股的股份制公司。

 

“如果太极不做股份制创造,如果太极不清晰自身发展战略,怎么去谈竞争力?人家走的是高速公路,太极走的是羊肠小道,怎么去赶超?赶超不了!”刘淮松认为,当年的股份制改造,使得太极真正“入轨”了,和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等“同辈”的公司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在资本市场,太极还是落后于联想、方正等“同辈”的企业。成立于1984年的联想,1994年就在香港上市,目前已经发展营收规模达600亿元的跨国企业;北大方正集团1986年投资创办,2007年集团总收入就达400亿,目前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企业。

 

虽然姗姗来迟,但2010年太极上市,注定是其发展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也为其控股股东十五所带来了丰厚的汇报。十五所的价值由原来的4500多万,变大至27亿元,资产增值达60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太极今后在资本市场上不断的拼搏,相信太极的业绩也会蒸蒸日上,为十五所的业绩带来新的增长,进而不断促进国有资产创造更大价值。”刘淮松信心满满。

 

因为上市,使得太极与“同行”企业较量时更加有“底气”。太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东软集团、中国软件、神州数码、东华软件、华胜天成等等。记者注意到,在所有的竞争对手全部都先于太极上市。

 

“的确,很多同类的公司已经先于我们上市,但是他们已经几乎用完了所有的募投资金。而我们有10亿元现金,我们应该比同行表现得更好,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现在是太极释放动能的时候了!”一向谦虚内敛的刘淮松在这一刻,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其笑傲江湖的豪气。

 

实际上,即使没有上市,太极最近3年的发展速度也并不逊于其他对手。最近3年,太极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9亿元、13.3亿元、16.8亿元,保持两位数的较快的增长。但是在刘淮松看来,太极的发展还不够快。——如果与联想、方正等同辈企业相比,太极在规模上的确是落后了。

 

另一方面,虽然太极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了一个股权结构明晰的股份制企业,但是由于太极研究院所的“出生”,以及太极所从事的核心业务领域与政府机构有着深厚的渊源,使得太极始终难以树立像联想这样独立的、市场化的、商业化的企业品牌形象。这让太极公司的领导者刘淮松多少感到有些无奈。

 

在2007年刘淮松与计算机世界报总编辑孙定的对话中,刘淮松就表示,太极20年的发展,都是以技术创新推动自身发展,“这种模式很稳健,但还是有些慢。如果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我们就会发展得更快。同时也会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机制更加先进。” 当时,刘淮松就表示了对上市的强烈渴望。

 

2010年,太极终于完美上市。“上市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加资本双重驱动来加速公司发展,它将为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刘淮松说,“原来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可以去想了,可以去谋划我们新的战略了。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动能,我们将开启又一个黄金十年,又一个新征程。”

 

重塑竞争力

现在,太极公司发展的近期目标是50亿元规模企业,而中长期目标则是做100亿元企业。这是其母公司中国电子集团的要求,也是北京市的要求。“太极上市以后,我们具备了把百亿企业目标变成现实的一切条件。”刘淮松信心十足。

 

在招募阶段,总有投资人问刘淮松一个问题,“太极是不是还可以每3年翻一番?” 刘淮松说,“2009年到2011年,太极营收规模翻一番是我们必须达成的目标。而且,我们希望这一态势能够再保持几个三年。”如果真能如此,到2015年,太极100亿元企业的梦想很可能会变成现实。

 

从16.8亿元到100亿元,太极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小!如何跨越这样的鸿沟;在完成上市,而且超募资金4亿多元的情况下,太极是否有更加激进的战略扩张计划呢?刘淮松对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表示,“太极是一个发展稳健的公司,不会因为有钱而改变我们的战略,使它变得更加激进。”记者从太极股份的招股书上看到,2.8亿募集资金的用途分别是产品开发、人才扩充、技术开发和创新、市场开发和营销网络,而超募部分必将用于外延式发展和业务模式创新。

 

按照之前的规划,太极募集资金全部投向5个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创新,其中突发公共应急平台投资6031万,电子政务支撑平台投资5992万,新一代数据中心综合管理系统5684万,电力生产运行监控平台投资5337万,新一代银行综合业务系统投资5022万。从太极募集资金用途可以看出,太极的核心业务领域并没有改变——政府、公共事业仍然是太极未来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而记者查阅资料显示,2009年太极的营收构成中,政府机关占总营收36%,公共事业占13%;金融行业占6%,能源行业占8%,其他行业领域占37%。

 

政府行业是太极的战略性优势行业,在电子政务领域,太极是引领者,很多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由太极承建,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国人大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系统总集成、国务院应急平台、“金审”工程网络系统总集成、2008年奥运安保系统等等。

 

毫无疑问,太极能获得很多千万级的政府大单,与其“国家队”的身份密切相关。太极的IT服务“国家队”角色代表了双重含义:一是实力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值得信赖,让人放心;二是政府资源比较优厚,在非市场化的资源支持上占优势。也就是说,太极既得益于其“国家队”身份,也可能受累于此。因此,上市之后,太极需要在一些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展示自己的“肌肉”和“能量”,比如金融行业和方兴未艾的数据中心市场。

 

金融行业目前在太极的营收比例中只占6%,但是被太极列为战略性业务。在金融领域,太极主要的力量放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就目前而言,在这个领域,太极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中联集团和神州数码。神州数码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市场占据了领先优势,而且截止到2007 年年底,神州数码集团专门从事银行IT 解决方案的员工就超过2000 人——在竞争白热化的金融领域,太极要获得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金融行业洗牌很快,我们一直有一支队伍在做金融行业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有机会。”刘淮松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太极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长期服务于金融行业用户,拥有多年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经验,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度比较高,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业务领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用户群。”刘淮松希望,金融行业成为太极的另一个增长点。

 

2009年,太极打败了包括IBM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赢得了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最大的一个订单,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南方数据中心的总承包商,这加强了太极布局数据中心市场的决心。对于数据中心这个新兴的战略型市场,太极的策略是“IB+IT”,即智能建筑加IT技术,也就是提供整合了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思科、IBM、戴尔、惠普、联想都是极其强劲的综合型竞争对手,这些企业在数据中心市场培育早,起步早,解决方案也相当成熟,太极如何处理与他们之间的竞合关系,将决定太极在数据中心市场战略的成败。

 

提高赢利能力

根据太极公开披露的信息,在太极的业务构成中,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2009年营收为10.58亿元,在总营收16.8亿元中所占比重为62%;IT咨询服务8733万,占6%;IT产品的增值5.33亿,占32%。从营收比重上看,太极已经完成了从一个系统集成商向IT服务商的转型。

而在此之间,太极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业务转型。1987创业到1994年,太极的定位是小型机技术与产品供货商,在这六七年的发展中,太极成为当时在国内小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51%的主流小型机供货商,也是我国政府、军工、教育、石油、石化等行业的主选机型。 2002年伴随太极股份制改革,太极开始面向行业应用,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太极从硬件提供商到系统集成商再到IT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路径,与中国其他的IT公司不无二致。华胜天成、神州数码、东华合创、亿阳信通、中联集团、东南融通等等一批公司都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实施转型战略,而这些及时调整了战略的公司,最终都脱颖而出,赢得资本市场认可,迎来其发展的另一个高峰,跨过10亿元营收大关,人员规模突破3000人,在一两个行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成为了前三位的市场玩家。

 

当然,太极也和他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烦恼,那就是做大规模不难,难的是提高利润率。记者在太极的招股书上看到以下公司的赢利能力(销售净利润率)排名:东华合创15.33%,东软12.73%,中软5.13%,上海宝信8.86%,浙大网新1.47%,金证5.85%,平均是8.23%,但是太极只有4%,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从毛利率来看,上海宝信 15.86%,中软 23.77%,金证 13.62%,浙大网新 14.09%,太极是16.89%。

 

“我们行业的整体利润率确实偏低。”刘淮松说,“如何提高我们的利润率,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努力:一是靠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只要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客户就愿意多出钱去购买你的解决方案。二是提高解决方案本身的复用度,一个解决方案在第一个项目时往往不赚钱,但是当这个方案的复用度提高到30%-40%的时候,就可以赚钱了。而解决方案的复用度越高,它所创造的价值就越高。三是加强咨询服务。随着客户的观念和认知的转变,也随着我们自身咨询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咨询服务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