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和
总工程师实施设计质量全过程管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真刀真枪”培养 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作者:赵竹青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0-7-9 16:42:52
意见。

  多方筹备、反复论证。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宣布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召开,批准第一批61所参与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寻找差距 把握需求

  “工程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

  放眼国际,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强调工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有专家指出,我国工程师的需求正在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种类型的工程师:一是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工程师;二是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工程师;三是以多种专业知识交叉应用为主的技术集成创新型工程师;四是以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创意设计型工程师;五是侧重于创业与市场开发能力的经营管理型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要健全和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外部人才需求变化,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龚克指出,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大学应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应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来思考。因为,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所以,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 “卓越工程师”,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确定目标 完善细则

  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长达4年多的论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有专家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大胆实践探索,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

  我们看到,不少高校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已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开展数理基础强化试验、大口径专业基础强化试验,校企合办专业试验、复合型培养试验、本硕分阶段统筹培养试验、实践强化试验等等,各种教学方法、学习组织方式的改革也在悄然酝酿,逐渐推开。

  当然,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困惑和问题亟待解决。从2007年起便与同济大学启动“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培训部经理宋伟良就指出,企业师资队伍如何成为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补充、高校在构建工程实践教育课程过程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师资的优势、企业实践环节中牵涉到的学生安全等管理问题、企业实践期间学生所产生的成果知识产权界定问题、企业实践长效运行经费维持问题等都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下一步亟待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